为确保疫情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变电管理处要求各运维站针对站内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电方案和巡视工作方案。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其中获得电力大幅提升至第12名,跻身于全球最佳实践行列。我国积极应对能源国际合作风险与挑战,广泛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
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引导电力削峰填谷。打造互利共赢的能源电力国际合作体系,持续提升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2012-2021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部发电量增量的53.8%,非化石能源逐步成为发电供应的增量主体。电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电力行业助力我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方面仍显不足,低碳电力国际标准引领力有待提升。
202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1.5克/千瓦时,较2012年下降22.5克/千瓦时,与世界主要煤电国家相比,在不考虑负荷因素影响下,我国煤电效率与日本基本持平,总体上优于德国、美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取得显著进步,世界首台机械式高压直流断路器投运、首台特高压柔直换流阀研制成功,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支撑北京冬奥会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乌东德电站送广东广西工程提前投产。220千伏及以上输电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从51.50万千米、26.24亿千伏安,分别提升至84万千米、49亿千伏安。
在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全部由电力驱动的桥吊、轨道吊、自动导引运输车往来穿梭,一刻不停。十年来,并网风电增加4倍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近90倍。规划显示,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和就近消纳,东部以海上风电、沿海核电、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为主。从那时起,她和她的小伙伴们,终于告别了经常靠松脂、蜡烛、木材照明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指引,发力求解清洁低碳和安全保供课题,交出一份硕果累累的发展答卷。当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多元清洁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总和。
通电后,我最想看光头强七年前,在四川丹巴县最后一个无电村,11岁的小姑娘勒加拉姆说。两相对照,规划的引领作用凸显出来。十年来,电力发展的结构布局更加明晰。党的十八大之后,阔别十年之久的电力发展规划重回人们的视野。
十年来,从能源技术革命到实施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再到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等,电力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超超临界煤电单机容量达135万千瓦,大容量水电单机实现100万千瓦,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具备海上13兆瓦、陆上8兆瓦风电全系列制造能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领先全球,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研发和制造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世界领先。从抓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贯彻实施,到搭建中国能源普法网普法数据平台,电力普法工作扎实推进。通过全国统筹,各地发展电力宜煤则煤、宜水则水、宜风则风、宜光则光可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东部也能获得足够电力以持续发展,双方实现互利共赢。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从3.9万亿千瓦时提升至8.11万亿千瓦时
在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全部由电力驱动的桥吊、轨道吊、自动导引运输车往来穿梭,一刻不停。供应多元清洁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一轮刚刚跃出海平面的朝阳,就将整个洋山港染成金火之色。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取得实质性进步。安全治理在行业治理中的地位更是不容撼动。
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电力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西部能源富余,渴望发展。在此但不限于此,电力已是须臾不可或缺。电力规划的覆盖面进一步延伸。当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多元清洁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总和。十年来,并网风电增加4倍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近90倍。
扩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合理安排发展规模,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73.6%。220千伏及以上输电回路长度和变电容量从51.50万千米、26.24亿千伏安,分别提升至84万千米、49亿千伏安。
到2025年,存量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提升0.4亿千瓦以上,新开工通道0.6亿千瓦以上。深化放管服获得电力成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抓手时间就是生命,武汉市最大方舱医院37小时通电,为2020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可靠电力保障。
气、水、核、新能源等清洁电力消费比重提升至25.5%。可再生能源装机超11亿千瓦,占全球同类装机的30%以上。十年来,我国人均发电装机由0.84千瓦提升至1.7千瓦。从抓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贯彻实施,到搭建中国能源普法网普法数据平台,电力普法工作扎实推进。
开展全国性电力发展规划,可以改变各省供需自平衡的一盘散沙局面。随着有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印发,以及相关改革举措的不断推出,新一轮电改已搭建四梁八柱,并进一步走向纵深,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大幅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十年来,电力发展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规划蓝图更具引领力、基础保障更富多元性、治理能力更趋现代化电力行业正聚焦高质量发展,驱动民族复兴巨轮驶向深蓝。
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被写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并取得实质性建设成效。
放眼十年,电力行业秉承优良传统,创造出时代的新辉煌,正奋力走向美好的新未来。这种共赢关系有赖输电通道的建设。通过全国统筹,各地发展电力宜煤则煤、宜水则水、宜风则风、宜光则光可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东部也能获得足够电力以持续发展,双方实现互利共赢。近年来,电力行业不断深化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实行全流程线上报装,一窗受理行政审批申请,居民用户刷脸办电、企业用户一证办电。可再生能源、抽水蓄能、氢能产业和新型储能相关规划性文件也已分别出台,我国电力行业在新兴领域取得更多领先优势。
2021年,全国完成跨省区送电2.29万亿千瓦时,其中跨区0.69万亿千瓦时、跨省1.60万亿千瓦时,分别比十年前增加241%、122%。煤电占比累计下降近20个百分点,并于2020年降至50%以下。
十年来,从能源技术革命到实施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再到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等,电力行业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超超临界煤电单机容量达135万千瓦,大容量水电单机实现100万千瓦,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具备海上13兆瓦、陆上8兆瓦风电全系列制造能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领先全球,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研发和制造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世界领先。自此,电力行业实现了建设有据、发展有序。